朝中武将不多,能称得上勇猛的就更少,许茂倒是算一个,但是如今已被派往北方边境驻守去了。 与此同时,在江尚书看来,许茂与谢良臣关系亲近,若是再调他回来任主将,万一又立大功,那岂非更壮对方声势? 至于剩下的将军,去年才归降的郭要父子也算得上猛将,只是还是同样的弊端,与谢良臣关系太厚。 尤其是京中都在传,说郭家那个儿子似乎正向谢良臣那个嫁不出去的妹妹献殷勤,恐怕两家过不了多久就要成姻亲了。 因此,在遍数了朝中武将之后,江尚书便点了一名姓曹的将军出来:“臣以为昭勇将军曹毅可堪此大任。” “曹毅早年虽领过几次兵,也算老成,但总是经验不够,让他领兵出征,不知可能一举剿灭四王叛乱?”张太后出身不高,不懂朝政也不懂行军打仗,李太后倒是懂一点,于是闻言便出声道。 行军打仗的事哪有定准?不过事到如今江尚书便是知道曹毅并非将帅之才,也得推他上去。 “请太后放心,乱臣贼子不得人心,曹将军既是领皇命出征,只要朝廷能调拨足够人马军粮,定然能一举扫平四王。” 他说得信誓旦旦,两位太后以及年幼的安帝便也动了心。 只是正当融安帝准备下旨时,谢良臣又提出了不同意见。 “启禀皇上、太后,臣以为曹将军虽是能干,到底对方四路兵马来袭,不如朝廷再派一员大将领兵出征,这样既可防止四王相互协作,又能分而破之。” “哦?不知爱卿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?” 谢良臣是扶他们母子上位最大的功臣,张太后对他十分信任,因此听他开口,便又觉得再派一个将军也不错。 “臣以为郭要郭将军能征善战,可担此大任。”谢良臣平静道。 只是他虽平静,其余人却反应不小,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后还是江尚书首先出言反驳。 “郭要前为叛臣,虽戴罪立功,但究其原因,也不过为形势所迫,此人心性不定,若是让其领大军平叛,途中再生乱心,则我朝危矣。” “正是,正是。” “江大人说得没错,怎么能让叛臣领军去扫四王呢?” 殿中除了谢良臣之外,其余几位大人全都反对派郭要出征,融安帝坐在上头也为难,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,“这......” 最后还是帘后的李太后开了口:“郭将军虽为叛臣,但先帝亦道既往不咎,既是如此,令郭将军率兵出征倒也无甚大碍。” 李太后向来少议政事,尤其是每次两宫太后相争之时,张太后总要压她一头。 众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上,也多以张太后的意见为重,久而久之,她也渐渐不怎么出声议论朝政。 此番开口还是因为事关重大,她也以为曹将军不是最合适的人选。 可惜不管她目的为何,圣慈太后张氏始终是个轻狂又无甚智慧的女人,听李太后支持谢良臣的意见,她立刻就叛逆心上头。 “若是其他人,本宫或许就准了谢大人所请,但是郭要以前便辜负皇恩,此番还是慎重为妙,再说大军分两路出击稍显弱势,我看还是由曹将军一人领兵出征就行。” 张太后驳了郭要领兵的建议后,谢良臣也不坚持推举,左右他现在提郭要出来,就没想过建议会被采纳。 人总是要失败过后才会后悔不跌,等到情势愈加危急恶劣,他们才会拼命的抱着最后的救命稻草不放。 三日后。 曹毅领三十万大军出征,谢良臣也不再管平叛之事,只在刑部处理公务,做着先手准备。 刑部与大理寺、督察院合称“三司”,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司法部门之一,其中刑部掌全国的刑名案件,督察院则负责监督,大理寺负责复核。 至于刑部内部机关,则是按行省、直隶地区设司,各司再掌当地刑名案件。 不过虽然刑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复核各地呈送的案子,但是除此之外,也还有许多的日常工作要处理。 比如稽查各地监狱里的罪犯人数,然后按人数发放相应物资,还要核对赦免囚犯的情况以及点查缴获的赃物等等。 对于这些琐事刑部也设立了专门的处所,不过在这些处理杂事的处所中,有一个最为谢良臣所看重,那就是律例司。 与秋审处、督捕司等相对热门的部门不同,几乎少有人会注意到律例司,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修订律条。 自夏朝开创律令起,刑律经过各朝不断的改进,到现在已经可说改无可改。 以如今的《大融律》为例,其实主要结构和内容还是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