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,还是临时合作。” 问话越来越多,令凌威应接不暇,尤其是关于童婉茹的事情,令他非常尴尬。小雪在一旁则紧紧抿着嘴,脸色很难看。历芊芊从一旁缓步走过来,站在小雪身边,有意无意地说道:“小雪,我看童婉茹美如天仙,和凌威站在一起真是天生一对,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。” “开心又怎么样,童婉茹快要死了。”小雪狠狠瞪了记者群众的童婉茹一眼。 “童婉茹生命要结束了吗,我怎么看不出来。”历芊芊眨了眨眼,笑着说道:“小雪,你不会被别人骗了吧,你看童婉茹的样子,活个十年八载没问题。” “十年八载,绝对不可能,我随时可以让她死。”小雪握了握拳头。世仇和醋意让她心神不安,有点烦躁。 “我可什么也没听见。”历芊芊笑得有点神秘,抬手拍了拍小雪的肩膀:“记住,该出手就别手软,夜长梦就多。” 中医故事 一、病入膏肓 相传,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,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,病情反而有增无减。于是,他派人到秦国求医。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。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。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,晋景公做了个梦,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。其中一个说:“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,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,他恐怕要抓住我们,该往哪里躲避呢·”另一个回答说:“到心的下面、膈的上面,叫‘膏肓’的那个地方去吧,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·”医缓到了晋国,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:“这病不可治啦!病在膏肓,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,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。” 后来,人们常用“病入膏肓”形容病情严重,难以医救。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。 二、起死回生 有一次,扁鹊路过虢(音国)国,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,一打听,方知是虢太子死了。太子的侍从告诉他,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。 扁鹊问:“已经掩埋了吗·” 侍从回答说:“还没有。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!” 扁鹊请求进去看看,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。 侍从睁大了眼睛,怀疑地说:“先生,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!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有起死回生的本领。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。要不然,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。”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,很是着急,须知救人要紧哪。他灵机一动,说:“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,那么,你去看看太子,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,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”。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。国王十分诧异,忙把扁鹊迎进宫中,痛哭流涕地说:“久闻你医术高明,今日有幸相助。不然,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”。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,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,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。一会儿,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,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,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!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,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。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,扁鹊走到哪里,哪里就有人说:“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!” 扁鹊听了,谦逊地笑着说:“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,太子患的是‘尸厥’证,本来就没有死,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。” 以后,人们常用“起死回生”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。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,送上一块“扁鹊再世”的横匾,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。 三、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。一次,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,一同去请华佗诊治。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、诊脉,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,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。两位病人一看处方,给倪寻开的是泻药,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。他们想: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,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,是不是华佗弄错了·于是,他们向华佗请教。 华佗解释道: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,病在内部,应当服泻药,将积滞泻去,病就会好;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,病在外部,应当吃解表药,风寒之邪随汗而去,头痛也就好了。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。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,果然很快都痊愈了。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,病证虽,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,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。后来,人们常用“对症下药”这个咸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,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。 四、讳疾忌医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