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的前代皇帝,天启帝朱由校,一开始也并未将自己的弟弟当做接班人来对待,培养,天启皇帝原本也没这个打算,只是天不遂人愿,天启帝仓促早死,死时又没有直系子嗣能够继承大位,这才让天启帝的弟弟崇祯得以登上大宝,成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,那时崇祯才十六岁。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,看了一些圣贤之书,又仗着有几分聪明,便以为自己什么都懂,在周围并无得力贤臣的辅佐下,打算绕过群臣,直接来指挥这个老大帝国的运转运行,成功率有多高? 或者换个说法,一个十六岁的少年,在初中课本上得知了一些物理原理和电器的运行原理,拿着一把螺丝刀,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,就准备修理家中损坏的电器,成功率有多高? 更何况治理国家,可比修理电器的难度要大多了。 古人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,治理国家要小心翼翼,谨慎施政,不能有半点冒进和差错,都说船小好调头,大明这艘巨轮,惯性奇大,哪怕是最上层一个极其轻微的动作,也能带来下面百官和亿万黎民的剧烈动荡。 历史上的各个末代王朝,唯有大明,是以崇祯的勤奋施政而灭亡,万历皇帝几十年没上朝,看似消极无为,怠慢政务,但大明朝在张居正的治理下,并未出现什么岔子,一切运转良好正常。 所以刘宗周劝告崇祯收起小聪明,将国家大事交给士大夫去管理,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的。 但所谓此一时,彼一时,崇祯即位之初,当时朝堂上还是颇有一些能干的大臣,崇祯当时身边要是有贤人辅佐,再有几分识人之明,将国家交给那些能干大臣去处理,明朝也未必会灭亡的那么快。 若是能够撑过这一段最难熬的小冰河时期,待到天灾过后,粮食生产稳定住,流贼之乱自然平息,到那时实力与大明相差悬殊的大清,也最终会遭到大明的雷霆一击,落得个灭顶之灾的下场。 事实上,清军入关之时,便是小冰河时期的末尾,所谓的康乾盛世,也与小冰河时期结束有关,只能说大清的运气真是非常好。 但崇祯执政十四年来,朝廷上有能力,有担当的一众臣子,被气量狭小,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杀的杀,贬的贬,到了现在,崇祯手头已经没有几个可用的贤能之人了,并且崇祯一路走一路错,方寸也乱了。 刘宗周说的让崇祯下放权力,交给能臣,也不是不对,但刘宗周给出的治疗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。 他只是想让崇祯把权力如数下放给东林党人。 崇祯若是真把国家大权交给自私自利的东林党,到时只怕大明王朝的覆灭会更快。 至于刘宗周说的什么通过教化万民,来解决流贼和满清的问题,在赵无忌看来,更是胡说八道,典型的书呆子理论。 就算教化有用,那也是水磨工夫,非几十年不能成功,如今满清和流贼的刀都快架到崇祯的脖颈了,你现在说教化? 等你教化成功,大明朝也早就亡了。 更何况这所谓的教化,能否成功,赵无忌也是非常不看好。 仓禀足则知礼节,老百姓吃饱了饭,才能教化,人都快饿死了,你跟他谈教化? 有用么? 跟刘宗周这么一番接触下来,赵无忌也多少算是明白了崇祯面对这些东林当人的心理,事实上,历史上刘宗周再次起复没多久,很快他就又被崇祯给贬斥了下去。 换了谁也不愿意用这种人啊。 说起大道理头头是道,为人也是道德楷模,但是这人没有用,办不了事,只会空谈。 看着众人都是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听着刘宗周的长篇大论,赵无忌不知为何,在觉得自己和周围气氛格格不入的同时,心中不由得也突然感觉到了一阵冷意。 刘宗周的实际能力,难道大明就真没有明眼人能看出来么? 怕只怕,有些人揣着聪明装糊涂,明着捧刘宗周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,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。 刘宗周的主张,对东林党背后的江南地主豪绅来说,简直是再好不过,皇上不能与民争利,不能对他们收税,这才是一个好皇帝。 至于皇上不收税就没钱,没钱就不能养兵,这个他们不管,那是你老朱家的事,与我无关。 喧闹的酒宴中,赵无忌微微笑着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