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

第五百六十七章是战是守


对峙的代善军队,并没有多少兵力,纯粹属于疑兵,但皇太极相信,按照关宁军缩头乌龟的一向作风,他们是宁放过也不会做错,代善那边绝对没有任何危险。

    说起知己知彼,清军在这方面比明军做的要强很多,不但事先收买了八大皇商这样的汉奸替他们搜集情报,贿赂官员,在战阵上,骁勇善战的白甲兵骑士作为侦骑,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在实战中,满清号称骑射无双,明军的侦骑往往要逊于清军一筹,所以双方的侦骑一旦相遇,往往是明军侦骑被打得落花流水,以至于在作战的时候,清军总能获得更详尽更准确的情报,而数量庞大的明军却犹如一个瞎眼巨人一般,看似力量强大,却总是被人处处宰割。

    战场上获取情报的能力不如清军,在战略上,大明朝廷获取情报的能力也比清军差的很远。

    自魏忠贤死后,东林党人纷纷登台,为了一己之私,不但阻挠崇祯向富庶的士绅阶层征税,还将锦衣卫视为迫害大臣的特务机构,频频上奏请求崇祯削弱锦衣卫和东厂的能力。

    众正盈朝之下,伟光正的崇祯大帝大手一挥,杀了魏忠贤,而后又把锦衣卫和厂卫的权力也大大地削弱了一番,锦衣卫不仅仅是天家鹰犬,他还是大明朝廷获取情报的重要机构,锦衣卫厂卫被打压后,收集情报的能力大大削弱,腐败的官吏大夫们弹冠相庆之余,满清也意外地成了最大的受益者。

    锦衣卫作为天家鹰犬,实力大减之下,查处贪官污吏的能力直线下降,贪官们就不再惧怕自己的贪腐行为会被皇帝所发觉,从另一个角度看,锦衣卫收集军事情报的能力也削弱了,却是白白便宜了满清。

    其后李自成攻破京师,把京师中的权贵大臣一顿毒打,勒索出了白银七千五百万两,那些故意削弱锦衣卫和厂卫的大臣们,也最终害人害己,失去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家产。

    崇祯年轻气盛不懂事,自废武功倒还可以理解,朝廷上那么多的大臣,就当真没有一个明眼人吗?看不出厂卫被削弱的危害来?

    有着大量豪族地主支持的东林党势头太强是一方面,崇祯自己过于刚愎自用,真正敢说话,说实话的反而被他当做阉党一派给贬斥下去,这也是一方面,再一个,很多大臣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,不愿为此事出头。

    所以,大明这艘巨轮,就这样的慢慢沉没,而船上诸人如东林党忙着给船凿洞,以中饱自己的私囊,或什么也不做,袖手旁观,而眼高手低的船长崇祯,则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帮倒忙。

    崇祯从各地收了那么多的税,激起了如此多的民变,那么多的流贼在造反,收上来的税,则大部分给了关宁军,但事实证明,宁锦防线真的没什么用。

    清军绕过宁锦防线入侵大明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,不知为何,从皇帝到大臣,从来都没有人反思此事,也并未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,清军尝到甜头后,胃口越来越大,终于导致了此次皇太极几乎是集全国之力的入侵行动。

    狡猾奸诈的皇太极,此番行动之前已经给手下诸将下了令,行动一定要快,务必是明军摸不清虚实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明朝廷的情报获取能力。

    首先,这个年代是没有电报电话网络这种东西的,游牧民族依靠马匹行动迅速的优势,可以一日数百里,上午某地刚刚被清军袭击,下午清军很可能就到了数百里之外,袭击另一处县城。

    而大明朝廷的情报传递是需要时间的,等到这些失利的战报送到崇祯皇帝的案头,试想,同时收到两份奏折,一份说清军某日上午袭击了某地,损失惨重,敌军人数大约一万,另一份奏折则来自于数百里之外的另一处县城,也说清军袭击了自己这里,敌军的人数也是大约一万。

    假定撰写这两份奏折的明朝官员,都对清军的情况掌握的十分详细,情报无误,这两份奏折全部是真实情况,但是看到奏折的崇祯会怎么想?

    敌人是一万还是两万?会不会还有敌军潜伏在其他地方?

    这还是一支军队造成的伤害,如今皇太极分兵三路,行军速度奇快无比,当十几份奏折同时出现在崇祯的案头,都说自己遭受了清军袭击,这让崇祯如何判断敌军的数量?敌军的数量弄不清楚,又如何能弄清敌军的作战目的?

    而这些奏折中,还很有可能存在着地方官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,故意夸大清军数量的情况,也就是说,这些情报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尽不实之处。

    如此种种,大大地增加了大明朝廷获取准确情报的难度。

    在工业革命之前,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,马匹的优势实在太大了。

m.NAncHANG791.COM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上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