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一个近现代非常常见的技术,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前。 大概在公元前500年左右,东西方同时近乎出现了一种检测手段: 布料商人会将一滴含有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块布或一片纸上,通过观察溶液展开产生的同心圆环来分析染料与色素。 这种手段的本质,其实就是现代色谱学的基本原理。 接着在1903年。 毛熊植物学家tswett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会议上,发表了题为“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”的论文。 论文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,这一工作标志着现代色谱学的开始。 当时他将碳酸钙装入竖直的玻璃柱中,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。 接着进一步采用溶剂冲洗,使溶质在柱的不同部位形成了明显的色带。 他通过这种方式公开展示了采用色谱法提纯的棺物色素溶液,以及色谱图显示着彩色环带的柱管。 tswett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,管内填充物被称之为固定相,冲洗剂被称之为流动相。 1941年。 martin等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为固定相,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为流动相,分离乙酰基氨基酸的工作是分配色谱的首次应用——然后他们便提出了奠定色谱技术发展的色谱塔板理论。 如今20年过去。 色谱技术已经在液固色谱方向取得了相对成熟的成果,并且普及度很高,连隔壁的金姓邻居都掌握了相关技术。 去年海对面的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了细粒度高效填充色谱柱,大大提髙了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。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。 在某些爱国华侨的牵线搭桥下。 这款拥有细粒度高效填充色谱柱的分配色谱仪,在今年年初便被顺利运回了国内。 什么? 你问牵线搭桥的对象是谁? 这还用问? 当然是兔子们的老熟人屈润普同志……咳咳,屈润普先生了。 总而言之。 有了这么一套设备协助,亚硝解液的色谱分离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。 随后于永忠顿了顿,继续说道: “至于第二步的醛胺缩合反应……如果我没理解错韩立同志的意思的话……” “这应该就是带醛基的化合物与带氨基的化合物,通过醛基与亚氨基缩合成希夫碱而进行共价交联的过程吧?” 徐云很爽利的点了点头。 化学基团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很早很早,早到1837的时候便被李比希提和维勒出来了。 如今什么氨基、氰基、醛基之类的概念,已经是化学大学生的必修内容了。 以于永忠的能力,这么快理解徐云的意思倒也不足为奇。 当然了。 徐云的介绍也就到此为止了,更深入的肽链、交联键以及胶原结构徐云并没有多提。 毕竟这些概念现在还没问世,解释起来非常的复杂且没意义——反正cl20的合成过程只要涉及到醛胺缩合就行。 而另一边。 得到了徐云的肯定后,于永忠便拿起了纸和笔,继续解释起了自己的理解: “既然是共价交联过程,那么醛胺缩合反应的机理理论上便可有两种情况。” “一种是ch2c6h5[no+]n(no)ch2c6h5→nohn+chc6h5+h2o→c6h5chonh[no+]nno……” “另一种则是nchc6h5hn 2o4n+o→nochc6h5nno+c6h5cho……” “上述形成的tadnsiw与硝化剂作用时,进行亚硝胺和叔乙酰胺的硝解反应,生成hniw亚硝胺的硝解机理与三级胺的硝解机理相类似……” “接着胺与醛、酮的脱水反应,首先生成一甲醇胺,然后在酸或碱催化下进一步脱水可以生成亚胺……” “但由于硝基胺含有两个不同反应活性的氮,所以从反应方程来看,硝基胺与甲醛的反应有两种途径,一种是以硝基胺上的n1作为亲核中心……” 看着洋洋洒洒在纸上写着推导过程的于永忠,徐云的心中也忍不住冒出了一股感慨。 真不愧是兔子们在炸药领域的顶尖大佬啊…… 自己只不过将制备工艺以及分子结构简单的提点了一下,于永忠居然就能想到如此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