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
第307节


职,或县太爷要调任了,那也可以捎带信件。

    但前提是,你得认识人家县太爷。

    有些官员有社交牛什么症,结交了无数朋友,黑白两道都吃得开,一旦出远门,那行李绝对少不了……

    在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:

    东晋时期,豫章郡守殷洪乔去南京了一趟,准备回豫章,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乔,让其捎信回去,殷洪乔收了信,数了数,竟然多达一百多封。

    殷洪乔也可能是认为信太多了,占地方,也可能认为自己是官员,又不是什么信差,于是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,把信全丢到了河里……

    当然,也不能完全指责老殷,你若是出国了,几十个朋友,几十个清单,让你去免税店买东西带回去,你估计也会暴走……

    可问题是,找个当官的朋友并不容易,而且等当官的出差,是不是有点太熬人了?

    三年一述职,难道三年传一封信?

    捎带不可行,那就只能找其他法子了,这个法子就是找特殊的人来邮寄,而这一群人,就是商人。

    商人出差的频次可比官员多多了,而且还有着“规律”,走南闯北,能带的区域也广。

    只不过商人嘛,他们需要先顾买卖,空了再去传信,时间也比较长。当然,他们也收费,几十文,上百文都有。

    当然,历史上也出现过“信客”,专门负责传信或传物,这类人和后世的快递员、邮递员差不多了。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“邮筒”,即细长的竹筒。

    此外,那就是飞鸽传书了,只是这小东西局限性太多,成功率太低,想保证成功,估计一次要多飞几只鸽子……

    对于当下的大明而言,快递行业还是一个空白,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面向百姓的邮传机构。

    而这,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

    朱允炆深知这个时代“家书”的价值,知道纸短情长背后的温暖,决定将邮政办起来。

    对于朝廷而言,办邮政有着得天得厚的优势。

    分布在大明土地上,有着数量庞大的驿站,而这些驿站中的人员,很多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,大量闲置的力量,仅仅依靠着朝廷饭碗,总是不合适的。

    拉出去捞点外快,打个零工,总不成问题吧。

    兵部不是主张整修驿站吗?

    现在是机会了。

    朱允炆将想法告诉了马恩慧,心情舒畅至极。

    日后朝廷驿站,就将分为民用、官用两个板块,人员、物资都不缺,不需要额外支付工钱,就足以将邮政运转起来。

    “试点之地选在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北直隶!”

    朱允炆没有将京师作为第一选项,而是考虑到山西移民问题,决定用“快信”的方式,拉进移民与家的距离,削弱其焦虑与担忧。

    第三百六十五章 下场打架的皇上

    驿站改邮政还没进行,顺着驿站而来的安南使臣抵达了京师。

    对于安南使臣而言,朱允炆并没有兴趣接待,只全权交给了内阁与礼部来处理。

    在朱允炆看来,安南之所以还在,只是因为不到时候,至于这些使臣是来说明情况的,还是割地求饶的,都与大明无关。

    那一块地,一定会属于大明,这个结果是断然无法改变的。

    倒是二炮局,终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安南神机炮,在换装了颗粒火药之后,有效射程更是超出了六百步之远,这让二炮局极为兴奋。

    研究原因并进行仿造,成为了二炮局最紧迫的任务。

    朱允炆亲自送行朱棣,将五万精兵交了出去,朱棣带兵离开京师,直奔沿海诸多。

    水师船队大规模进入大海,郑和、李坚、朱能、张玉等日夜在海上追杀倭寇,一时之间,惊涛骇浪,无数倭寇只能哀嚎着撤退,远离大明的海域。

    明军不信奉什么穷寇莫追,而是信奉痛打落水狗,凡是目光所及的倭寇,无论他们是男是女,是老是少,无一例外,都归藏大海。

    易绍宗的名字,也成为了一个符号,激励着无数军士。

    朱允炆带着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走在南京城中,时不时买点小物件,询问下商家生意如何。

    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传出,吸引了朱允炆的目光。

    顺人流而去,走不多远便见一气派酒楼,楼高四丈许,上下分了三层。门口用竹竿搭建门口,围着彩帛,这就是所谓的“彩楼欢门”。

    “皇上,这是缥缈阁,明面上没有什么背景,但真正东家却是曹国公府。”

    顾三审低声道。

    朱允炆淡然一笑,道:“看来李景隆还是有些本钱的,既然都来了,那就进去坐坐吧。”

    缥缈二字,入门便可知。

    萦绕的香雾如腾云自地下而出,萦绕之间,倒似是仙境,抬头看去,高处竟有飞桥栏槛,明暗相通,一些房间珠帘绣额,摇曳着风情。

m.NAncHaNG791.coM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上页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