吩咐道:“此稿不可出任何意外,先出十部蓝印本,交付罗先生与掌司作校对之用。” “遵旨。” 掌司答应,拿走了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文稿。 古代,人们称雕版或活字版印刷的图书为“版本”,因版印书多用墨,故而也被称之为“墨本”。 在明代初期,出现了朱印本与蓝印本,但这两类印本,并不是用作批量印刷与发卖,而只是用于校对,以改模板。 只有在定版之后,才会用墨,批量印刷。 这就是“蓝本”的最初意思,后来演变,成为了原始参照物的代名词。 为了照顾罗贯中,朱允炆命经厂腾出一间书房,并命太医院的人给罗贯中检查了一番,依太医院嘱托,安排尚膳监专人负责罗贯中饮食。 朱允炆临走之前,对经厂之人嘱托道:“但凡罗先生所求,可先行而后报,不可迁延,不可怠慢。” 如此厚待,不仅震惊了罗贯中,便是经厂之人、王绅、徐辉祖、解缙也惊讶不已。 先行而后报,这几乎就等同于尚方宝剑的先斩后奏之权啊。 从未见皇上如此对待过任何臣子。 解缙在朱允炆走后,凑到了罗贯中身旁,恭谨地施礼道:“敢问先生与皇上,是如何结识?” 罗贯中知眼前之人是解缙,鼎鼎有名的大才子,又是内阁阁臣,连忙回礼,道:“说来惭愧,小民与皇上,并不相识。” 解缙无法理解这一切,你都不认识皇上,皇上能对你如此尊敬、客气? 既然人不说话,只能指望物说话了。 解缙没有去内阁,直接去找了掌司,就在其一旁翻看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一看之下,竟无法释手…… 太投入的解缙,都没注意到身旁还站着徐辉祖。 徐辉祖文武双全,将帅之才,素日里除了舞枪弄棍,锻炼下身体外,也会看看书,不过多是兵书,对于这种通俗小说并不在意。 但瞄了几眼之后,徐辉祖便动弹不住了。 王绅也沉入其中。 坤宁宫。 马恩慧正盘算着账务,见朱允炆一脸笑意而来,起身施礼道:“恭喜皇上,国子监革新在望,我大明来年必是人才济济。” “哈哈,皇后,朕高兴可不是因为国子监,而是因为一人。”朱允炆将马恩慧扶了起来,含笑道:“一个写书的老人。” 马恩慧莞尔道:“不过一写书老人,皇上还不至如此开怀吧?” “不同,大不同!” 朱允炆笑着,看向双喜,道:“召二王入宫。” “二王?” 马恩慧眼神陡然亮了起来。 如今朱植、朱耿皆是商人,此时唤入宫中,必不是为了医用纱布与新式炉子的事。 “皇上,可是又有什么营生?” 马恩慧期待地问道。 朱允炆点头道:“是啊,皇后,我们办一个书局吧。” “书,书局?” 马恩慧有些犹豫了。 书局的书,能卖出去多少书去,又能取多少利? 朱允炆自信地说道:“皇后,书局将来之利,不低医用纱布。运作的好,便是滚滚利来。届时,后宫花销,将再不是问题。” “当真?” 马恩慧欣喜起来,走到朱允炆一旁,轻柔地说道:“皇上,若是有利,为何还要找二王,后宫差人办了,不也可行。毕竟,一座书局而已。” 朱允炆侧过头,看了一眼小气的马恩慧,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肩膀,马恩慧走至朱允炆身后,轻轻揉捏起来。 “皇后,这可不是一座书局那么简单的事,朕要印很多书。” 朱允炆享受着,说道。 马恩慧好奇地问道:“皇上,是什么书能惊动皇上?又要墨印几车?容臣妾猜猜,十车?二十车?不能再多了吧?” 朱允炆抬起手,伸出了三根手指,道:“这些。” “三车?” 马恩慧停下了动作,郁闷地说道:“仅三车,何须皇上召二王?不够寒酸。” 朱允炆哈哈一笑,道:“皇后,三车可不对,再猜。” 马恩慧微微蹙眉,捶了捶朱允炆的肩膀,道:“皇上,纵是三十车,不过三千书而已,尚不及国子监一年所用,虽有利可寻,也难过千两,还不若增买一些织造车。” 三十车?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。 这个时代的人,都太保守了,缺乏想象力……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