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顺服,不是在痴人说梦吗?” “《诗经》中说,文王以德使四方万邦臣服,哪里提到了什么法律啊?” “民众一旦知道了争辩的依据,就会抛弃礼仪而引证法律,即使是一些蝇头小利、细枝末节,也会争执不休。于是乎,混乱开始滋生,贿赂开始盛行,在你的治理之下,郑国必将败亡。” 嵇恒将叔向信的内容大概说了一下。 张良若有所思。 从这封叔向写给子产的书信中,他大概听出了三层意思。 一是法律不是好东西,都是乱世的产物,好的社会应该高举道义的大旗来治理。 二是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统治特权,贵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根据所谓的道德来判案,不能再一事一议,而是要遵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。 三是增加了官吏难度,民众会因此抛弃礼仪,而引证法律,引用法律据理力争,甚至会钻法律的空子。 因而叔向认为子产铸刑书是取闹之道。 随即。 张良也反应过来。 嵇恒之所以讲出‘子产铸刑书’,实则是在借此隐喻当下。 叔向洋洋洒洒一番雄辩,实则都是在为贵族争辩,而历史的事实,并没有如叔向所愿,随着子产铸刑书的开始,越来越多诸侯,也开始将自家的法典公开,甚至就连叔向所在的晋国,在子产铸刑书二三十年后,也铸了刑鼎,可谓将叔向的脸狠狠的拍打了。 子产铸刑书是大势所趋,而在嵇恒眼中,秦之改革也是大势所趋。 嵇恒面无表情道:“在子产执政后一年,即刚开始在郑国变法时,天下受到的阻力很大,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歌,似乎是‘硬逼我把好衣服收藏在家,硬把我的田地左编右查,谁要去杀子产啊,我一定参加!’” “而当子产执政三年后,这首歌就变了。” “变成了‘我家有子弟,子产来教育开导;我家有田地,子产使产量提高。要是子产去世了,谁能像他一样好?’” “子产执政共21年,郑国大治,国势由弱变强。” “国人称颂,诸侯宾服。” “而今的秦,就跟初变法的郑国一样,在天下饱受争议跟诟病,也不为万民认可,但谁又敢料定,数年之后,天下不会为秦称道?不会为此振奋欣喜?” “天下大势,浩浩荡荡。” “顺之则昌,逆之者亡!” “在尔等眼中,秦是逆势,然在我眼中,秦才是顺势。” “尔等就跟叔向一般,是在逆势而为,最终在天下大势面前,张良,你最终还是重回正道的,也最终会选择顺势而为,只不过要等到你彻底清醒之后。” 同时,嵇恒在心中暗道:“这同样是你在历史中做出的选择。” 只不过现在的张良明显还不会就此转向。 嵇恒继续道:“就实而言,叔向之所以这么抵制,其实也是为维护自身阶层。” “郑国乃四战之地,这同时也意味着,郑国是商贸往来很频繁的地方,这也造就了郑国的商业很发达,在这样一个国度中,自然造就了一个新的阶层兴起,这个阶层可以称之为豪强,也可称之为地主,其他势力的崛起,自然会削弱原本宗法贵族的气势。” “不过贵族掌有刑法的随意裁量权,因而可以肆意打压压榨商贾跟新兴的土地所有者。” “但如此一来,商业农业都会受到影响,国家税租也会大幅减少。” “因而继续施行秘密法,实则是损国而利贵族。” “对国家很不利。” “也就在此时,子产公布了法律。” “限制了贵族特权,促进了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。” “子产‘铸刑鼎’的意义,在于避免模糊而任意的控制民众行为的旧有方法,削弱贵族过去的统治特权,使平民也可以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,消弱了贵族的专制统治。” “如此自会遭到贵族的强烈抗议不满。” “不过这只是开始。” “随着越来越多诸侯开始效仿,最终就算是孔子也是坐不住了,对晋国的赵鞅铸刑鼎,进行了严厉的攻击。” “孔子说:晋国抛弃了法度,恐怕要灭亡了。” “当年晋国恪守唐叔制定的法度,民众尊敬贵族,贵族管理百姓,贵贱有序,因此晋文公得以成为诸侯盟主。” “今天的晋国却抛弃这个法度,搞了一个刑鼎,民众都依照刑鼎的规定生活,再也不害怕和尊敬贵族了,我们这些贵族的饭碗岂不是要砸了吗?” “贵贱无序,何以为国?” “叔向、孔子等人的过激反应,其实跟现在的六国贵族是一样的,都是担心秦之变革,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,而且秦之变革对贵族的影响更大,因为秦不认可旧有的贵族体系,一旦让秦的变革彻底完成,贵族最终会彻底失去特权,沦为寻常人,如此强烈的落差,自会引的六国贵族强烈的恐惧。”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