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司马被利刃洞胸之时,“族父”杨太傅正在府内举办宴会。 遍邀百官,请柬上,大致介样个意思: 其一,商量救灾事宜。 其二,太庙的阙、屋,皆有瓦落,太常要负个啥责任,我心里没谱,要求教于众贤。 怪怪的。 如何救灾、恤民,有故事,有常典,是次风灾,虽造成了不少的损失,但似也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,用得着“举朝公议”吗? 至于“庙阙屋瓦数枚倾落”,这个事儿,倒是可大可小。 有人就联想到,楚、淮南二王谒陵,太常拟的礼仪,太傅一删二减,明显是不满意的,难不成,太傅要以风灾为由,找太常的麻烦? 仔细一想,没必要啊——、 太傅真要报复太常,上弹章就是,式乾殿没有不准的,何必劳师动众,兜介样一个大圈子? 何况,除了他的亲信,大约不会有人赞成因天灾而重责太常的。 真要有人引咎,那也是台辅之臣的事儿呀? 那不是将火头往自己身上引? “求教于众贤”,不是自讨没趣? 想不通。 得,不管了,先吃他一顿再说! 事实上,举办这个宴会,是朱振的主意,他既不关心救灾,也无意为难太常,请柬上之云云,不过一个引子。 他要引出来的,是他那篇大作的中心思想,“大风蔽日,侵夺光明,此内宠太盛、邪臣纵横之兆也。” 朱振断定,一定有人借大风摧折太傅府角楼一事攻讦太傅,因此,要先下手为强,抢占舆论高地。 此时代,“天人感应”深入人心,朝臣之中,好这一口的,绝不止朱振一人——正因为如此,动作才要快! 抢在有心人还未准备好之前,先发制人! 朱振自信,自己准备充分,旁征博引,有心人仓促之间,一定辩不过自己。 “举朝公议”,辩赢了,“大风蔽日,侵夺光明,此内宠太盛、邪臣纵横之兆也”,就是“不易之论”! 就再没人可以此攻讦太傅了! 同时,埋下进一步打击“内宠”和“邪臣”的伏笔。 哼! 酒过三巡,杨太傅轻咳一声,开讲了: “太康四年,三月,大风,庙阙屋瓦有数枚倾落,免太常荀寓;有人以为,事轻责重,有违常典。” “五年,二月,大风,兰台主者惩惧前事,求索阿栋之间,得瓦小邪十五处,遂禁止太常,复兴刑狱。” “小邪”,“小斜”也。 “九年,八月,陵上荆一枝围七寸二分者被斫;司徒、太常奔走道路,虽知事小,而按劾难测,骚扰驱驰,各竞免负。” 咦?介个口吻—— 非但不像要找太常的麻烦,倒有些要替其卸责的意思? 杨太傅再轻咳一声,“这个……” 就在这时,履声橐橐—— 嗯?来人履也不除,直接就进来了? 众人不由扭过头,向门口看去。 有认得来人的:太傅舍人岐盛。 歧盛眉头深锁,目光由主簿而长史而太傅,似乎不晓得将话说给谁听? 略一踌躇,还是直接走向太傅。 弯下腰,附耳,低声说了几句。 杨骏的脸上,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,似乎以为听错了,“你说什么?” 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