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太子这个新颖大胆的办法,他眼前一亮,当天便召集廷议商讨。 朝廷里的有识之士早想到这茬,怕开口就被扣上变乱祖制的大罪名丢官丧命,憋着不敢说。 现有太子带头,这些人连忙雀跃拥护,纷纷进奏:“用兵制胜之道在于用人。京军久处太平,疏于训练,纲纪废弛,战力萎靡,此次平叛明显不力,种种误国误民之举不胜枚举。贼兵因此做大,在各地杀官员、焚官仓、劫兵库、纵囚犯,甚至打出‘直捣幽燕境,重兴汤武师’的狂悖口号。当此乱局,应速驱雷霆之师,剪除凶威,诛夷逆暴,昌明王道而保社稷无忧矣。” 所谓祖制通常维护旧的既得利益,而革新之法则会剥夺这些利益,是以总有人顽固守旧反对维新。然得利的基础是掌权,若朝廷被推翻,所有人都会鸡飞蛋打,故而战乱时期的变法往往最易成功。 大部分官员都支持调边军入关,庆德帝当即批准这提案,传旨命驻守宣府的边军入北直隶省参战。 这时朱昀曦又上了一道奏本,申请领兵剿匪。 心爱的女人正英勇地平寇涤乱,他怎么能安心待在宫墙内被动接受她的保护。定要上战场干出点实绩来,向她证明他是值得信赖的君主,也是能让女人放心依靠的男人。 他通过公开途径上书,大臣们很快都知晓了,朝野登时哗然,前一天还支持他的官员全部加入反对阵营,理由正当而充足。 历史上没有太子领兵打仗的先例,本朝太宗御驾亲征,也将时任太子的仁宗留在后方理政,没让他上前线。 须知打了胜仗要论功封赏,太子已是储君,如何进封? 吃了败仗更糟糕,直接损害自身威望,将来继位如何服众? 若再有个三长两短,引发糟心事就数不过来了。 一般人还只从这些方面劝阻,别有用心者则堂而皇之抹黑朱昀曦的意图。 称他此举意在挑战天子威严,是夺权的先兆。还拿唐肃宗李享举例,说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逃往四川,李享留在西北主持军务,夺取兵权继而称帝,逼迫玄宗让位做了太上皇。 朱昀曦听后怒不可遏,真想立马将那黑心臭嘴的奸臣抓起来暴打,进宫去向庆德帝申辩。 “儿臣听说贼兵肆虐处十室九空,老百姓举家逃亡不敢还乡,担心民众对朝廷丧失信心,才想替父皇出征,剿灭寇乱的同时安抚百姓,让他们知道您时刻在意他们的生计安危,使其免受贼人蛊惑,忠心拥戴朝廷,这样战乱地区便可早日恢复安定,令人心稳固,气象焕然。儿臣这番想法纯出忠孝,不意竟被奸险之辈歪曲,他们将寻常流寇比做安禄山,将父皇比做唐玄宗,分明在暗讽我朝国运将会因这场寇乱走向衰败,还把寇乱产生的原因归咎为您宠信奸佞,荒废朝政。如此黠辩邪诡,恶言谤君,实属罪大恶极,请父皇严究。” 庆德帝知道太子自小好武,早有亲自带兵打仗的念头,本次申请并非心血来潮。凭父子俩的感情,那些挑拨离间的话他更是一字不信。 这两日认真考虑,倒倾向派他出征。 章皇后和他反目,万一活得比他长,在他驾崩后曝光朱昀曦的身世,联合大臣剥夺他的继位资格,那可难对付。 夫妻多年,皇后又对他恩重,灭口这种事他绝不忍心,想着若能在他在位时成就朱昀曦立些大功,夯实人望,就算将来有人拿他的身世说事,也构不成太大威胁。 本次寇乱影响甚巨,正是举国关注,但等到边军入关,贼寇必然溃败,将这看似难啃实则轻松的差事交给太子便可实现目的。 他细致端详朱昀曦,见他表情坚毅,神气已不复往昔的稚嫩,似乎做好独当一面的准备,便问他:“皇儿前阵子病重,眼下身体如何了?” 朱昀曦忙说:“儿臣只是一时失调,早已痊愈了。父皇若担心,儿臣现在就演一套拳法给您观看。” 庆德帝笑说不用,沉吟片刻后道:“大臣们都反对你出征,你说服朕不够,还得说服他们啊。” 两日来朱昀曦绞尽脑汁想的就是这事,当场交出筹算。 “听说贼寇正往保定集结,策划趁您冬至节去天台祭天时偷袭,儿臣想替您去,这样即使贼兵真的来袭,也可保您无虞。” 冬至祭典非常隆重,皇帝冬至前一天就得到天坛,从午夜开始祭拜昊天上帝、历代先祖、风雨雷电等诸神。祭祀结束后还需进行一系列繁琐的仪式,之后才能回宫接受群臣朝贺,举行宴饮。 近日贼兵在京郊横行无忌,白昼都敢肆意出没,皇帝去天坛逗留一天一夜相当危险。 庆德帝惊讶:“你就不怕自己遇险?” 朱昀曦笃定道:“祭天大典是祖宗立下的规矩,不能延误简化,但父皇身系社稷安危,绝不能有任何损伤。儿臣自当尽人子之责,替您赴险。” 这一孝行也在切实批驳那些污蔑他忤逆夺权的言论,让皇帝相信他是个忠孝双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