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低昂……”* 这是杜甫开元五年,‘尚童稚’时所见的剑舞,只是他写下这首诗时,却是五十年过去安史之乱后,再不闻公孙大娘之踪迹,他见到的只是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,心有所感而做此诗。 姜握转头望着窗外春光。 如今的公孙大娘,才只是十三四岁的女娘。 将来她还会剑器一舞动四方,只是…… 不会再入宫为唐玄宗李隆基贺寿舞剑,也不会再经历安史之乱从此流离无踪了。[2] 第373章 新的一步 洛阳皇城清思宫。 殷王旦的宫殿。 刘王妃看着眼前站着的一溜儿孩子,跟宫里套娃玩器似的,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排着。 殷王有四子五女,除了生病的小五娘,就都在这里了。 这里面只有一子两女是她所生。 不过此番要出席家宴,她并没有分出嫡庶彼此: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般的打扮,女娘们穿着一色的裙,头上的钗鬟都是一样的。小郎君们也都穿着同样淡蓝色锦缎裁成的袍子。 如此打扮相同,大小不一,就更像套娃了。 刘王妃例行嘱咐了几句帝王所召家宴的礼仪事,尤其是对几个五六岁的小郎君小娘子,更是多说了几遍:见到陛下要恭敬见礼,有问不可不答,无问不得抢话等规矩。 再有就是嘱咐孩子们,虽是家宴,但见到皇储与郡主,也要先守着礼数问好。 这就是连几个年龄大的孩子也嘱咐到了:可别想着郡主年纪比你们小,就真当成‘妹妹’,还等着人家先来问候。 毕竟如今皇三代里,除了东宫郡主,还无有得陛下封爵的孙辈。 不出意外,现在她眼前这些套娃们,将来都得在武赪小郡主手下过日子。 等刘王妃嘱咐完毕,准备带着孩子们出门时,侧座上一位殷王孺人窦氏却开口了:“如今边关战捷,陛下龙心大悦。” “这才晌午于太庙接宁将军献俘,午后便欲召行家宴。” “陛下既圣心大悦,王妃也该趁此替咱们府上的孩子多说说好话才是——” 窦氏起身,走到排序第三的男孩背后,拍了拍她亲生儿子的肩膀:“三郎至今还没有名字呢!” 说起来,窦氏也觉得倒霉。 王妃的嫡长子是出生四岁后得了圣神皇帝赐名——毕竟从孩子出生起,就一直处于先太子薨逝后先帝病重,后先帝驾崩,改朝换代等事的过程中,实在没人注意到一个孩子的名字。 直到诸事尘埃落定,圣神皇帝才集体给孙辈赐了一波名字,很有点批发的意思。 比如刘王妃的嫡长子名武成守,之后崔孺人的庶子就跟着成字辈,起名为武成义。 周王显处的子嗣也是一样的,不过是换了重字为中间字。 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两王府已经出生的女孩儿们,也一并赐了名,而且都是按照成字辈,甚至名字听着还更吉利用心些—— 比如刘王妃的长女出生的时候有点弱,圣神皇帝就为孙女起名为‘武成寿’,王妃的次女出生在上阳宫学校开学的月份,便名为武成昌。 然后…… 皇帝显然又忙得把这件事情忘记了。 于是从那以后出生的孩子,就只好先叫着几郎,几娘。 比如窦氏的儿子,如今就只能叫三郎,已经叫到六岁了。算起来,这孩子就比小郡主小一岁,但这日子过的真是处处没法比。 窦氏想想就委屈。 今日显而易见是皇帝心情好,召行家宴。 窦氏就跟着儿子三郎一起过来了:“王妃的儿女都已经有了名字,可三郎他们不也得叫王妃一声母亲?王妃在宫中一向有贤惠的名声,必会看顾孩子们的。” 自从窦氏开始开口,刘王妃面上不动,心里的眉头都已经拧成疙瘩了。三郎出生六年,为了三郎没有名字,窦氏真是见缝插针就要提一提这件事。 因后宫无有皇后,圣神皇帝又忙于朝政,连正经的孙辈都一年见不上几回,何况是窦氏为殷王孺人,连家宴也去不到。 估计圣神皇帝都忘了有这号人了。 所以窦氏想给儿子弄个名字,只好来聒噪王妃。 其实这种后宫往来,绵里藏针的话,刘王妃入宫十来年其实早听多了。 但今日忽然就格外心烦起来—— 这几年,尤其是今年,她总想起自己初入皇室的事儿:当时先帝还在,只是她入宫有些不巧,偏赶上东宫太子李弘薨逝,储位悬而未决。 当时她有些忐忑不知该如何做这个王妃。 殷王就告诉她,可以学一个人:从前的太子妃裴含平。 刘王妃刘筠想起:当时她其实有点同情太子妃的。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