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爷就给了两个方案,“第一,留在家里,然后按部就班的去上学,念书。第二,厂里开年要办一个技校,厂里的子弟都去那里进行岗前培训……不过年龄却在十三到十五岁……” “我虚岁肯定十三了。”林破军急忙说了一句,然后就跪下磕头:“我谢谢叔,一辈子不敢忘了叔的恩情。” 他选择了去技校。 但不管怎么选择,都得先上户口。 四爷带着这孩子去了派出所,找了大原。 可有些事,找大原也不行啊。 这上户口,像是这种没爹没妈的,又没成年的,还没亲眷的,就只能送到孤儿院。 孤儿院那边……要是能呆,以这孩子的聪明,就不会想着到处流浪了。 所以,这中间必须走一个领养的程序。 也就是没成年的孩子,想给他单独开的户口,是不可能的。 于是,家里的户口本上,多了一个叫做林端阳的孩子。 为了上技校的时候方便,将出生的年月往前报了一年。 一上了户口本了,这孩子踏实了。林雨桐把角房给收拾出来,房间不大,但是暖和啊。给他挪了过去。 这孩子也勤快,起的早。起来之后把院子也扫了,水也压出来把瓮里都接满了。然后家里的地龙压根就不用管,他特别用心,准时去添柴添炭。 年前这点时间他没事干,也没闲着,到厂后头的找柴火。那地方,要是专程找,肯定是能找到的。柴房里很快就被塞满了。 常秋云在家默默的看着,得空就跟林雨桐说:“对这孩子好点。上了户口了,每月就有二十七斤半的粮食,这再上了技校,厂里还给一个月十二块钱的学徒工资。你们是给这孩子找了一条活路。但至于说吃用,他的钱他的粮够他用的了。麻烦不了你们什么。你看自从这孩子来了,你们省了多少事。丹阳出去玩不用操心,这端阳跟着呢。把朝阳背进背出的……你们啊,就当儿子的养着吧。只要是有良心的孩子,你养着……养不亏。” 四爷不像是养儿子,倒像是收了个学生。 虽然不怎么上课,但四爷会把需要看的书给他,只准他晚上在房间里看。从晚上七点到十点半,是他的学习时间。其他时候,不许把书拿出来。 这孩子哪怕是流浪,也没把功课拉下,到处蹭课听。学了回去就在地上写。虽然写的字不好看,但是认识的字却也不少。 年前,林雨桐给几个孩子做新衣服的时候,也给林端阳做了,还做了好几身。棉的,夹的,单的。 这孩子还是叔和婶的叫,林雨桐也觉得这么叫着,也没什么不好。 林家对这孩子也没排斥,过年了,相互给拜年,他跟丹阳叫人,该叫舅舅的叫舅舅,该叫姨姨的叫姨姨。 辛甜对这种没父母的孩子本来就多了几分同病相怜。跟林雨桐说:“听妈回来说了,当时要是你们不收,我跟你大哥都说了,我们就收下。” 大家想的都差不多,不管大人造了什么孽,这么个孩子,生到这世上,受的最多的反而是苦了。 过了年就是五七年了! 头一件事,就是把端阳送去了技校。所谓的技校,就在职工大学。职工大学这不是只有晚上和周末上课,白天教室都是闲置着呢吗? 范云清就跟厂里提议,说了,应该给厂里培养后备力量。 这个意见一出来,没人反对。因为厂里这么半大的孩子太多了。有些孩子跟父母过来的时候都七八岁成十岁了,可那时候才建厂呢?学校还没影,等学校建好了,一个个的年龄都不小了,年纪老大了还是小学生。到了十四五岁,觉得念不动了就不想去了。在外面干点散碎活也能挣点钱。那么大的孩子正是能吃的时候,配额粮食吃不饱是肯定的,但买粮食的钱不还得父母掏吗?还是爹妈养着,一家一个还罢了,可孩子一多,真的,负担挺大的。 安置都没法安置。 可就在这个时候,范云清提了这么一个建议。 成了技校的学生了,孩子们每月能给配给三十斤粮食,而且每月还有十二块钱的小学徒工资。孩子们上午上理论课,下午下车间上实习课。十五六岁的,学个半年就下车间,跟着师傅慢慢的磨去吧。年龄不够的,可以学学两年,等到十六岁在工作也一样。 这可真是解决了大问题了。 以前对范云清有意见的人,通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