眨眼就到了年关了。 放假了,四爷也闲下来了。 两人商量着,今年过年回家不回家。 以前有金大婶在,肯定是得回去的。今年上面又没老人,回去真不是必须的。 但到了年三十,一家子还是先回了。因为今儿要去陵地里接祖宗的神位回家过年。在坟前放鞭炮,磕个头就回来了。 这种事,都只带儿子却不带女儿的。 林雨桐帮着英子包饺子,今晚一顿,明早一顿。要把饺子包成元宝的形状来。 英子就说林雨桐给清平做的那个腌渍的海白菜好,“……一天就着这个吃馒头喝粥,我摸着那疙瘩还真下去了一点。” 这东西得控制。 “一个月一罐子,吃完了就去拿。有时候我忘了,你别忘了。”林雨桐叮嘱了一遍,又说,“等会从陵里回来,我们就直接回城了。明儿早上回来在村里转转给上了年纪的人拜个年……晌午在这边吃饭。” “成!”英子就说,“咱不管他们,就在这边吃。老大家那边说了,说今年大年初一在他家吃晌午饭……” 去了干啥? 林雨桐一点也不想去。 英子就冷笑:“如今当自己是干公的人,回来说话都撇腔……” 撇腔是说不说方言了,改说普通话了。 这其实在县城很少见的。 农村人把这种一出门回来腔调就变了的行为称为撇腔。觉得这种人一出去就忘本。不是啥褒义词。 “你说以临时工,你高哉高哉的高啥呢?”十分看不上的样子。 林雨桐常能从清宁的嘴里知道那两口子的事,接送清远,也能看见金满城。两人十次里有一次会说话。所以,对他们的情况还算是熟悉。 只是这一年里,没怎么听过老五的消息。 “过年也没见回来?”林雨桐问道。 “回来了。”英子低声道:“瞧着马小婷那肚子,得有八个月了吧。过了年,估计是去不了了。” 这两口子也是真行,带着一个孩子,去外面捡破烂,一般真做不到这份上。 钱呢,肯定是也赚到了,可没根没基的在城里飘着,日子过成啥样,真不好说。 男人们回来,林雨桐和四爷带着俩孩子回城了。得陪小老太守岁的。 大年初一,小老太就不回来了。本来想着不叫俩孩子跟着的,叫他们在家陪小老太算了。结果小老太不乐意,“把孩子带上,不能说将来孩子大了连老家的人都不认识。这不合适!” 在小老太的认识里,不能把根给忘了。所以孩子必须带。 孩子带回老家,大年初一出门拜年,两人就根本没带孩子去,只叫在他们二伯家玩呢。主要是这带了孩子上门,人家就得给压岁钱。 你说这有几家是没受过点恩惠的。 那赖生苗子当初没要钱。这弄回来的接穗听说比外面买回来的便宜了一半。这要是带着孩子上门,一两块钱都拿不出来,至少得给孩子五块钱。 想着这个,两人没带孩子。本组的人家转一转,就行了。 可即便没带孩子,人家去给老二家拜年,碰见了,还都是一样照给。 回去的时候英子就说了,谁谁谁给了孩子几块,谁谁谁给了几块。 毕竟孩子对大部分人是不认识的。清宁还好点,以前跟着她奶,在巷子里聊一聊,还总能认出七八成的人。但清远却是真谁都不认识。谁给压岁钱他都收,顺便说一声过年好,笑的可甜了。跟着清平叫人,叫叔叔伯伯,叫婶子大娘的。 英子在一边笑,就说清远和清安:“还是清远机灵M.NAnchang79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