怪不得老师会早早的安排学生出来实习,怪不到不叫自己返校。 出来后她去找周扬,“老师怎么安排你的?” 周扬朝外看了看,低声道:“老师的一个故人前些日子来拜访了,不知道说了什么,老师气的把一套喜欢的青花瓷茶具都给砸了,两人不欢而散了。老师昨儿跟我说了,叫我带着一个班的本科生实习去,去一些食品厂罐头厂什么的,到处跑呗。” 那自己在自家门口这种学习工作,确实是受了特殊照顾了。 回家问四爷,四爷跟他差不多,作业就是距离自家不远的那段黄河。那是老师给布置的研究课题。 小老太挺的糊里糊涂的,“这都叫啥事?上个学也不叫人安生。” 林雨桐也记得,这一年也确实是闹过一次,不过到底是被控制住了罢了。 既然老师这么安排了,那两人就听从安排,对两人来说,这没什么不方便的。 唯一叫人纠结的是,清宁的上学问题。没错,清宁该上学了,后半年开学就是小学一年级了。这在城里上了一个学前班,然后上学又得回老家,这事闹的。 清宁却很高兴,对老家她熟啊。 大部分人她都认识,一听会回去念书,一蹦三尺高,开始张罗着用她的零花钱给清平和她买上学要用的东西,什么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本子,能想到的都列上去了。 那点担心,在孩子的笑脸里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。 至于说在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是比农村要好这一点,在四爷和林雨桐看来,都不是事。 别觉得回去就事多,回来就事少。 其实全不是那么一码事。这一代出来的人,跟老家的关系那属于割不断的。 像是街坊邻里的婚丧嫁娶孩子满月,亲戚朋友家的事,四爷和林雨桐能因为在外面就不管吗? 那是会招骂的。 不光得管,有时候十分重要的事,还得亲自回去一趟。比如吧,何小婉二月生了个闺女,这做叔叔婶婶的,得回去一趟吧。比如二姑二菊的儿子结婚,这不比旁人,两人得肯定得亲自去的。再比如孟家舅舅家的事,六个舅舅呢,这给儿子娶媳妇给孙子做满月,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。这事把太稠密,全都回去也不行现实,但全都不回去也不现实。挑拣着回去,都觉得多的安排不过来。这还不说街坊邻居的事,结婚这样的事,礼金叫老二家捎带到了就行了,但类似于一些丧事,四爷和桐桐就得有个人主动露面了。像是得了重病的,还得抽空回来去瞧瞧。 所以啊,人说活人难,难活人。小老百姓,人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,就到了难的地方了,不管是啥事都得前思后想一番。 随心所欲的办事,不是这代人的品格和气质。 要是真当在外面吃上商品粮了,就只在外面过自家的日子,呵呵,听着外面人家会怎么说。 人家说,等着吧。老四家也有儿子要结婚也要闺女要嫁人呢,他那边还有老妈还有桐的奶将来要往坟地里送呢,看将来谁给他抬?自己背着去吧。 人的名声,那也是经营出来的。 更何况,这不光是得回去应付这些人事,在省城,需要应付的也不少。 这家过来看病了,人家说对省城不熟悉啊,咱村上那谁谁谁在省城呢,投奔他去吧。有时候这些人根本就不通过金家,人家不是知道四爷和林雨桐的学校吗?来之前一封电报拍过来,说是他们几号做几点车到,然后就没了。连个落款都没有。 林雨桐每月都得应付一回这事。来了也不好意思,有时候真是硬着头皮来的。好些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,走到省城都会迷路,总觉得有熟人好办事。 好吧。林雨桐把人接了,也就是林玉健给这边放了一辆车,用起来方便,要不然真得把人给累死。然后安排招待所,人家说不用这么麻烦,住家里就行。 当然不行了! 不说不是自家人住在家里别扭了,就说着老巢弄的谁都知道了,她敢保证,以后就不是一封电报的事了,是真的会找上门来的。 所以,宁愿多花点钱,叫住大学附属的招待所。条件不算多好,但也不算是差了。有学生证,很顺利的就能给开房。然后叫吃饭,洗漱休息,再然后带着联系医院,陪着去检查,要是没大病的,心情好了,还得陪着出去逛逛,瞧瞧商场啊,转转批发市场等等。 在省城三日游,够他们回去大半年有谈资的。m.NAnChAng791.cOM